世界通讯!《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发布 洞察新市民金融需求
7月8日,中国平安联合《中国银行保险报》及第三方调研机构秒针共同发布《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近三成新市民不能实现收支平衡,贷款时会优先考虑银行;面临生活风险多但近半数新市民未购买商业保险;大部分新市民没有清晰的理财规划。
高质量服务新市民成为今年以来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2022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针对新市民人群,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白皮书》洞察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梳理各大银行、保险机构目前所做出的创新举措,帮助行业更全面了解新市民群体。
金融需求点多面广
目前,新市民人口数量在3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本次调研中,新市民主要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小微企业主、随迁老人三类群体。从业方面,受访者从事行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制造业、餐饮和工程/建筑、房地产、互联网/电子商务、政府事业单位。
数据显示,新市民存在方方面面的风险:行业发展受限,工作可替代性强,学历低,收入不稳定;没有养老、医疗资金储备,大病返贫;租房又担心“爆雷”及意外产生的财产损失。外来务工的基层人员中,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人身伤害风险与失业风险;小微企业主由于收入不稳定,面临信用风险及养老风险;随迁老人商保意识尤为薄弱,主要面临养老风险。
新市民未购买商业保险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筛选和理解条款的能力、担心理赔和服务、缺乏商保意识、特殊群体没有适用产品等。可见,新市民群体的保障水平亟须提升。
理财方面,新市民在改善生活、创业周转等方面有较大的理财及融资需求。但由于可支配资产较少且缺乏金融知识,大部分新市民都没有清晰、系统的理财规划,往往同时在不同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且呈现出较大的从众性、随意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近三成新市民不能实现收支平衡,其中基层员工出现资金缺口较多。虽然新市民群体贷款时会优先考虑银行,但众多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特征,且个人信用记录未必完善,其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很难获得信贷服务。据调查统计,31%新市民在需要融资时没有选择银行贷款,而是投向信用卡、家人资助或网贷等渠道。
健康养老方面,数据显示,六成新市民在异地就医时的最大顾虑是医疗资源紧缺,该群体就医获得感仍需提高。大部分新市民仍处于拼搏阶段,只有7%的人表示对自身养老已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刚性存在的养老需求,大部分人仍停留在重视存钱、理财等资金储备,只有少部分人对养老机构、养老年金保险、养老房产等保障作出规划。
期待“省心”金融产品
数据显示,在选择保险金融平台时,80%的新市民首先考虑的是“省心”因素,比如续保方便、自动扣费,产品条款简单易懂,投保及续保流程简单快捷等。其次,“省钱”“省时”“口碑”等考虑因素各占64%、54%和52%,反映出新市民希望能够获得真正按需规划、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能保证顺利理赔的具有口碑的可靠平台。
《白皮书》认为,金融机构应该从新市民群体的痛点出发,为他们提供“省心”“省时”“省钱”和具有温度的产品与服务。
保险保障方面,数据显示,近半数新市民未购买商保,面对繁多的保险产品,金融知识匮乏的新市民往往无从下手。新市民群体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帮助降低务工过程中的各种意外、健康风险,让他们可以放心踏实地在城市打拼。
由于新市民群体中有许多是灵活就业者,“不敢病、不敢伤、不敢医”成为他们就业务工中的痛点。数据显示,半数新市民群体表示不方便、没时间出门看医生或买药;但同时,超过半数新市民期待获得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检查等服务,并希望能获得相关的绿色通道。为此,便捷的在线医疗服务更符合新市民群体的需求。
理财配置方面,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可考虑配置小部分“中收益较低风险,灵活性较高”的投资理财产品,逐步建立资产分配理念。为此,金融机构将开发、优化相关理财产品,围绕理财收益无间断、更高的理念,为新市民制订长期的理财计划,并渗透资产分配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每一分钱。
信用卡服务方面,由于信用卡拥有适宜新市民的额度和值得信赖的服务,大多数基层员工都拥有普通信用卡。他们选择信用卡平台最重要的是能省钱,同时还关注信用卡的额外权益和各种生活优惠。为此,针对性地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多元的权益,更能满足新市民的信用卡需求。
贷款平台方面,一方面,新市民群体有贷款需求,以小额资金周转为主,近七成在10万元以内,主要解决车贷、大宗消费的资金问题及生意上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拥有一定的理财金额,产品选择多样化,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省钱(利率低)又省时(放款速度快)、值得信赖的平台更受新市民群体青睐。
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据了解,在新市民创业及就业保障上,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地方政策,已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强化对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目前,农行、交行已分别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4亿元和2.58亿元,支持新市民创业。平安银行推出“平安宅抵贷全国通”业务,异地打拼的新市民可抵押老家物业进行贷款,从而在创业就业的城市简单、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免去长途奔波和繁琐手续。另外,平安产险开展“雇主安心保”业务,累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60亿元保障。
针对新市民群体关注的住房问题,建设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合理满足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融资需求。目前,该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贷款授信金额超过1150亿元,投放505亿元,支持筹集房源超40万套。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推行“立业计划”,锚定新市民进入职场初期的租房需求,为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提供前6个月免还本的安居租房贷款。
此外,多家保险机构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的惠民保覆盖到更多新市民群体。例如,平安养老险在福建推出“八闽保”,面向全省群众,不与户籍挂钩,目前新市民累计参保3.06万人次;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在广西共同推出“惠邕保”产品,投保人不限职业和户籍,新市民承保人数已突破50万。
中国平安表示,未来将瞄准新市民在日常消费、就业创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多元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创新信贷和科普教育等金融服务,并为新市民群体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无论是售前、售中、售后或是附加服务,中国平安都将通过专业、有温度的“线上+线下”专属服务,消除新市民在金融消费中的诸多顾虑,体验真正让他们心安的便捷金融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