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警惕惠民保“死亡螺旋”
近日,中再寿险发布《中国惠民保业务发展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报告》),在对惠民保7年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惠民保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关资料图)
近几年来,惠民保之潮席卷全国,老百姓热情高涨,各地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纷纷入场。至2021年底,已有27个省份推出200余款惠民保产品,参保总人次达1.4亿,保费总收入已突破140亿元。随着参保人数和保费规模快速增长,惠民保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都不断增加。惠民保价格低廉、突破性地接受既往症和老龄群体,备受欢迎。
同时,《报告》认为,惠民保也面临三方面问题,即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死亡螺旋”问题?部分城市赔付高企,未来如何预防或者解决可能发生的赔付风险?惠民保该如何定位,面对惠民保的强势影响,健康险该何去何从?
问题一:什么是“死亡螺旋”?一句话解释就是,买保险的人越少,费率越高;费率越高,买保险的人更少。惠民保低保费、高保障的潜在逻辑在于健康人群对于患病人群以及既往症人群医疗费用的共济分摊。当参保率足够高,可以分摊既往症人群医疗成本的健康人群足够多时,惠民保低保费高杠杆的逻辑才能成立。
惠民保由于门槛较低,其对于高龄人群及既往症人群的吸引力更大。而从实践看,健康人群的投保意愿相对较小,故政府参与、保证参保率是惠民保存在的必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惠民保产品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一定程度参与,对于参保率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待未来政府参与程度足够深,参保率达峰值后,没有强政策持续刺激,参保率是否仍能维持高位值得商榷。一旦健康人参保率不能持续,而参保人群中罹患过重疾的人群占比逐渐提高,整体产品就会进入“死亡螺旋”,项目将不可持续。参保率因素与上述年龄结构偏差因素、既往症认定因素及延迟理赔因素相比,对于风险影响程度更高。《报告》认为,可能出现“死亡螺旋”问题,主要基于保险市场的规律,专家普遍认为需要从解决筹资(提升参保率)以及优化产品设计入手。
问题二:可能发生的赔付风险主要基于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可以从技术层面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市场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降低医疗成本或者通过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减少赔付支出。
例如,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银保监局等政府部门一直在探索惠民保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多次在惠民保规范政策中提到了商业保险公司要开展高值药品、耗材谈判,降低赔付成本;并要求制定谈判清单,保险公司通过谈判或其他方式将特殊药品、耗材和诊疗项目纳入赔付范围。
从国际经验看,通过基金支付方与药物企业签订风险分担协议,进行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药物医保/商保准入后的基金运行风险是通用的方法;保险行业长期以来探索开展的健康管理,进行“服务+控费”双循环实践也为破解惠民保可持续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惠民保的稳定性也许不仅仅依靠“精算控费”,还通过产业融合为基金提供风险支撑、通过健康服务降低重病医疗费用,都将是可探寻的重要方向。
问题三:保险公司业内人士和金融分析人士对于惠民保的强烈影响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短期内惠民保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小部分健康险市场,但同时也加强了老百姓的商保教育,随着惠民保在三四线城市下沉,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将大大提升;从长期看,惠民保产品升级和覆盖,使得百万医疗险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将促进健康险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为健康险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仍处于动态的改革发展中,老百姓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中,商业健康险从未停止有效补充基本医保的探索,因此,对于惠民保的探索也不会止步。展望未来,希望在各方积极支持下,惠民保能朝着普惠性、可持续性方向良性发展,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一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