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为中小养殖户搭建“避风港”
(资料图)
相较大型养殖企业,中小养殖户的收益和积极性更容易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亟待对冲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
2021年初,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推出生猪期货,随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应运而生,为不少中小养殖户撑起“保护伞”,实现了小农户和期货大市场的对接。
通过“保险+期货”,养殖户可以建立科学的生产和收入预期,从而有序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生产资料,同时,在遭遇价格下跌风险时,也可以通过补偿资金保障养殖的连续性。数据显示,2021年,大商所支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125个,涉及现货量222.87万头,赔付1.74亿元,惠及农户8874户;2022年,大商所投入1.23亿元,开展19个生猪专项项目,惠及农户3468户,涉及现货量370万头,赔付1.76亿元,农户自缴赔付率268%。
目前,生猪“保险+期货”遍地开花,成为支农支小的重要抓手,在猪周期下行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猪“保险+期货”如何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如何为中小养殖户提供更多保障?
大地期货衍生品部副总经理林唯玮说,一方面,要引导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开发标准化产品。现有的生猪“保险+期货”大多是价格保险,其底层逻辑为套期保值,但有别于规模化企业,中小养殖户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强,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标准化“保险+期货”产品将更加便于中小养殖户理解参与。另一方面,要继续争取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现有“保险+期货”项目多是地区性、短周期性的小型试点,覆盖面不广,未来如果采用“政府补贴七八成、养殖户自缴两三成”常态化模式开展项目,服务范围可以扩大。
上海夯石商贸副总经理沈湘源认为,要实现“保险+期货”项目对更多中小养殖户形成保障,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保费支持,从而扩大覆盖范围。同时,需要“保险+期货”模式自身优化,增加保险公司保险职能,探索提质降费路径。
对于如何用“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熨平猪周期,林唯玮建议,期货市场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期货合约建设,持续改善期货合约连续性、扩大期货市场容量;继续引导市场机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风险管理功能探索场内外市场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流动。沈湘源认为,期货公司可尝试探索生猪“收入保险+银行”模式,利用“保险+期货”的收入保险形式,保障企业养殖收入;以该项保障用于贷款的担保物,引入银行信贷支持,形成综合性金融产品,保障企业有序稳定经营。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