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以不变应万变
《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专属条款》)的应运而生,为我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确定的保费,转移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保险永恒不变的底层逻辑。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出现势必催生风险、场景与业态等维度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即以不变的初心应对万变的环境,应该是新时代下保险公司经营新能源车险业务的正确理念,进而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保险公司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各主体协同发展、跨界融合的新格局。
从外在车险条款看,《专属条款》主险类型不变,即同样提供车损险、第三者责任保险以及车上人员责任保险。但是,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新技术及其与之相伴的新风险,新能源车险还提供针对“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保险保障,弥补了传统车险的不足,有效解决了过往新能源汽车保险需求与保险供给的错位匹配问题。同时,鉴于新能源汽车天然的新应用场景,在附加险方面,《专属条款》还首次将电网、充电桩等车外辅助设备也纳入保险责任中去,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充足、全面的选择空间。
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显著不同,体现在保险具有社会属性,服务人民与民生。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十四五”时期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车险的落地与实施,无疑将助力这一战略的有序推进。诚然,与新能源车险相关的历史经验数据缺失,以及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等因素,将会导致新能源车险在定价、理赔、风控等诸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该在专业的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发展理念与边界,积极与新能源车企在数据共享与技术层面,寻求高质量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及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无疑会帮助保险公司顺利跨越暂时的效益冲击。
说到数据与技术,“智领未来”将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搭载联网终端车辆已经超过500万辆,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深度融合,吸引着更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接受并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助力绿色发展。艾莫拉法则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而低估技术的长期影响力。在当下,秉承长期主义思维,参与到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态圈之中,或是保险公司积极的应对之道。
在短期,历史数据的缺失会为新能源车险的费率厘定带来精算上的挑战;但在长期,数据的积累效应,直至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显著提升定价的精准度。在不违背伦理的前提下,多维度、高质量的大数据,将会精准反映出风险的不同等级,更加符合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关乎技术,由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引发的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亦不容忽视。在短期,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图谱;在长期,技术的更新与产品的迭代,亦须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传统车险,还是新能源车险,产品本身解决的是损失的融资问题,而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则能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凸显保险的温度。比如在日本,部分保险公司为投保车险的电动汽车车主,提供一年多次的专属免费服务,包括诸如电池耗尽、帮助拖车等服务。因大数据应用与科技的赋能,保险公司还可以参与到驾驶管理中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为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使得费率的厘定更科学,理赔的频率更低、效率更高。
未来已来,新能源车险兼具“变”与“不变”。于消费者而言,变化的是与新能源汽车更加匹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而不变的是保险的本质;于保险公司而言,变化的是勇于创新、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以及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各主体协同融合、共建生态的新格局,而不变的是保险行业服务人民的本质与初心。
(作者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链接
2021年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将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电池及储能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充电桩等设备风险都纳入保险范围,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涵盖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
2021年12月14日,中国精算师协会测算编制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试行)》。
2021年12月27日,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新能源车险交易服务系统。目前已挂牌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等13家财产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
(记者 房文彬/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