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产权保险生态系统
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作为服务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新生力量,知识产权保险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保险业也得到积极响应与实践。
近日,中再产险发布《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在供需两侧均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险政策力度等方式,助推我国知识产权保险迈上新台阶。
现状:专利执行险为主
根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内容,通常将知识产权保险划分为确权、运营、保护、其他等四个环节并匹配相应的保险产品,其中保护环节的两类产品发展时间较长。
一类是维权型或进攻型保险产品,包括知识产权维权费用保险、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补偿保险等。主要保险责任是补偿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产生的调查费用和法律费用,并根据司法判决对权利人的被侵权损失先行垫付后向侵权人代位追偿。
另一类是侵权型或防御型保险产品,包括专利侵权责任保险、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主要保障被保险人的知识产权或者投保产品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依法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相关的法律费用。
总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以政策推动下的国内专利执行险(补偿维权费用)为主,商业性、侵权型、覆盖海外及其他知识产权类型的保险基本属于示范性项目。
问题:供需两侧均受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保险保障金额突破200亿元,惠及4295家企业。中再产险认为,从知识产权保险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但是总体发展速度不快、市场规模不大,其背后原因在于供需两侧都存在一定限制因素。
中再产险认为,在需求侧方面,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知识产权维权底气不足、知识产权保险认知不足三方面。如保护力度上,在过去的法律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金额小、举证难度大,侵权人的违法成本低、权利人的维权动力不足。随着政策与法律环境不断改善,诉讼数量和索赔金额大幅上升,相信市场需求或将逐步释放。
在供给侧方面,主要有专业团队力量不足、产品形态比较单一、风控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三方面。比如,在专业团队建设上,目前保险公司熟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从产品开发、核保定价、理赔风控到渠道销售,各个环节都缺少专业队伍。参考海外市场经验,往往需要保险公司培养或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人,或知识产权律师作为产品领路人,带动业务发展和队伍建设。
建议:完善生态体系
对以上问题,中再产险建议,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险政策力度、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种类、强化知识产权保险保障能力等方式,助力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
首先,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知识产权保险需要综合性的运营体系,涵盖政策支持、技术评估、保险保障、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因此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其次,建议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支持是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政策文件中均明确规定,对于投保知识产权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从实践来看,补贴力度对促进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补贴比例越高,市场活力越强。
再次,建议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种类。目前保险产品以国内专利执行保险为主,综合海外市场实践、国内政策导向和企业现实需求,建议主管部门、保险公司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和客户资源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保险产品、挖掘保险场景。
最后,建议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险保障能力。在构建生态体系、把握政策机遇、丰富保险产品的同时,保险公司需着力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与服务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注重数据积累,拓宽展业渠道,加大再保险合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