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产险陶蕾:绿色保险应以“加”“乘”模式融入普惠保险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房文彬】
3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从数字化农业保险到绿色乡村振兴——绿色农业保险专题研讨会”。太平洋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ESG办公室主任陶蕾在会上表示,绿色保险应该以“乘”的模式融入普惠保险,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得性;绿色保险应该以“加”的模式纳入到普惠保险中,提升普惠保险的受益性。
“乘”,提升可得性
“绿色保险应该以‘乘’的模式融入普惠保险,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得性。”陶蕾表示。
在“三农”领域,绿色保险气候风险的细化量化研究有助于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得性。陶蕾表示,绿色保险侧重于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细化量化的研究,如果将这些成果与气候导致的农业损失形成更精准匹配,从而使得更多人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普惠保障,就可以提升整个普惠保险的可得性。在此方面,太平洋产险从2014年开始探索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2020年开始与IFC合作,试点步伐得到进一步推进,并先后在广东、苏州、甘肃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工作。2021年,太平洋产险首创县域领域巨灾指数保险“安惠保”,推动了农村巨灾保障的深入。
陶蕾称,在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业产业的升级上,普惠保险如果能够附加绿色保障,将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太平洋产险曾经尝试对绿色农业进行单独的保障,但效果不是很好。但如果是在普通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基础上增加对于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的附加保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这个过程中需要普惠政策和绿色政策的有效融通和支撑,配套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设计。
“加”,提升受益性
陶蕾认为,将生态碳汇内的绿色保险纳入普惠保险中,可提升普惠保险的受益程度。一方面,农村是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区域,通过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的跨区域政策安排和整个碳交易市场机制的配套,以保险机制协助农村碳汇能力的价值实现,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普惠保障程度。太平洋产险于2021年7月在海南落地了林木碳汇保险;2021年11月,开发了全国首单的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2022年1月开发了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并在包头落地。
另一方面,通过保险保障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进而可提升农民受益程度,同时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2018年6月,太平洋产险在上海推出过耕地指数保险;2020年4月,在辽宁推出行业首单高标准农田IDI标准;2020年7月,召开了黑土地保护相关研讨会。这一系列的产品和行动,都有助于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果能够和普惠保险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和提高粮食安全。
陶蕾认为,绿色保险以“加”的模式纳入普惠保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纳入普惠保障范围。之前农村的污染防治都是采用减法思路,这里应该采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并纳入到农业普惠保障范畴。用“加”的形式能够更加有利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将农村绿色产业转型纳入到普惠保险,用普惠保险积极保障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的产业融合,引入更多的资金提升农村产业升级的步伐,提升农民和农村普惠保障程度。
此外,陶蕾表示,基于绿色保险要同普惠保险有效融合,必须有赖于三个基础:政策支持配套、保险和其他金融的结合、保险自身的数字化程度。其一,将保险相关的绿色和普惠支持政策有效融合,提升保险保障“三农”的普惠度。其二,充分利用保险作为黏合剂,有效融合其他金融手段,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其三,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打通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实现服务目标。有了这三个基础配套,用绿色路径提升普惠质量和用普惠方式普及绿色共识的内容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整个农村地区的绿色转型。
相关新闻